九游体育-27 岁女游客三亚殒命非毒蛇所致这类咬伤风险户外运动需警惕
九游体育虽然媒体的报道内容有限,但是从视频中,家属晒出的病例,和症状的描述来看,这一位女游客,并非被毒蛇咬伤,而是被一种毒虫咬伤。
她不是死于蛇毒或者其他毒素的中毒,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第二次被毒虫咬伤以后的Ⅰ型超敏反应。这种毒虫,常见的有蜈蚣,马蜂等昆虫类。
1、海南岛地处热带,毒蛇多,蛇伤病人有很多,医生能够认识蛇伤伤口,因为蛇咬伤伤口有特征性的表现,其中主要的是要有两个口子。在病历上,医生判断为毒虫咬伤,这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毒虫咬伤只有一个口子。
3、病历上,医生写了几个诊断:乏力,喉水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把这三个诊断串联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第二次被毒虫咬伤以后,所表现出来的Ⅰ型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因为过敏,肺支气管和肺支气管黏膜水肿,这时候会表现出肺湿罗音,乏力。因为喉头黏膜水肿,当然患者会出现喉水肿。4、患者死亡前的所有临床表现,都和Ⅰ型超敏反应符合,与毒蛇咬伤的中毒的临床表现不符合。
说实在话,医生能够在病人身上发现这些问题,是问病史,也给病人做了详细体格检查,工作态度毫无问题。
只是由于经验不足,对于这种非常罕见的毒虫咬伤以后,出现的1型超敏反应,没有认识,才会出现问题。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被毒虫咬伤以后,会出现这么危险的情况: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症状表现为病人全身出现皮疹,红斑,痒痛,然后出现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血压会急剧下降,人很快就会进入昏迷状态。
根据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将其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
指变应原(马蜂的毒素)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其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IgE 以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的结合有 IgE 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
指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 IgE 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和合成活性介质的阶段。
一般只有多价变应原与致敏细胞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IgE 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的 IgE 受体(Fc ε R 1)发生交联,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除此而外,过敏毒素(C3a 、 C5a)、蜂毒、蛇毒、抗 IgE 抗体以及吗啡、可待因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织胺引起;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 6~12 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九游体育,主要由 LTs 和 PGD2 所致, PAF 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
简单地说,以前被马蜂蛰后,蜂毒作为抗原使得他的身体致敏,如果他的已致敏的身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
知道了马蜂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病因以后,抢救治疗是很简单的,就是按照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来做。
3.立即给肾上腺素,小儿0.01mg/kg,最大剂量0.5mg/次,皮下注射,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1次;首次0.5mg,皮下或肌注,酌情重复。
肾上腺素能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介质释放,因此是救治本病的首选药物。
如果出现低血压或对起始的肾上腺素剂量无反应,静脉给入1:10000肾上腺素,输入生理盐水20ml/kg;如果低血压持续存在,予肾上腺素或多巴胺静脉滴注。
4.糖皮质激素,疗程不超过3日,地塞米松1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后静滴,一般用药1~3日。
如果病人在野外,一旦出现过敏情况,最好就是自己打看过敏的针剂,最不行,也要吃抗过敏的药物,才能有时间送到医院来抢救。
如果一个人被蜜蜂蛰过一次后,那么短时间内被蛰第二次,就很可能会出现这种快速出现的致命的过敏反应。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还很低,这和每个人是不是过敏体质有关。
我曾经在医院里多次遇见马蜂蜇伤或者蜜蜂蜇伤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人,很幸运,这些病人都活过来了。
山猫希望每一个医生,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知道和了解这种病情,那么一旦遇到,就不会因为不了解而耽误了抢救病人。
山猫也建议,喜欢户外运动的人,自己的包包里,应该带有一盒抗过敏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有的人,只要一个马蜂蜇伤就会引起致命的过敏性休克,有些人,被几百只马蜂蜇伤也不会过敏,这是个质不同的原因。